真邪门了!
现在装修房子,瓷砖买的全瓷高档货,工钱没少花,可没过两年,墙面噼里啪啦往下掉砖。
好好的新家,活脱脱成了“瓷砖雨现场”,看着糟心还怕砸到人。
为啥以前的老房子用半瓷砖反而不掉,如今高档货却这么娇气?
问题压根不在瓷砖身上,而是咱们的施工和材料没跟上趟!
说到底,全瓷砖吸水率太低,表面光溜溜得像玻璃。
以前半瓷砖吸水多,水泥砂浆一糊就咬得死紧;现在呢?
水泥根本挂不住这种“高冷”瓷砖。
你说师傅为啥还用老方法贴?
不少工人习惯了老套路,觉得多加点水泥就成。
可水泥一多,粘性反而变差,时间一长,整片砖连带砂浆全给你拽下来。
这不是偷懒是啥?
薄贴法听着高级吧?
可别被忽悠了!
它对墙面要求贼高,误差超过三毫米就出问题。
找平层没弄精准,瓷砖胶涂不均匀,后果就是空鼓脱落。
更坑的是基层处理马虎——原有保护层不铲干净,直接往上糊胶。
这就好比在油腻锅底贴胶带,粘得住才怪!
找平层再一凑合,隐患早埋下了。
材料用错更是大雷区。
全瓷砖必须配专业瓷砖胶,可有人图省事,拿液体背胶糊弄人。
背胶刚贴上挺牢,可它怕水怕热啊!
三五年一过,老化失效,瓷砖哗啦全掉。
还有人把普通界面剂当瓷砖胶使,这不是自欺欺人么?
想想看,防水层上直接贴砖却不拉毛,光溜溜的表面咋能挂住?
拉毛处理得用墙固加水泥细砂,干了刺手不起灰,才能增摩擦。
可惜多少工人图快,加水一拌,强度直接打折!
铺贴环节的细节也让人捏把汗。
大砖上墙得匹配粘接强度,型号选错就完蛋。
瓷砖胶分C1、C2、S1等级别,玻化砖或岩板必须用高性能款。
可市场产品五花八门,命名混乱,消费者两眼一抹黑。
工人搅拌随便应付,加水超时还厚涂,粘性早破坏了。
更别说泡砖时间不对、水泥比例乱调——这些老毛病至今没改。
说白了,好瓷砖是张考卷,施工和材料才是答题人。
光盯着产品多贵,不换工艺和认知,再好的砖也白搭。
装修公司玩猫腻?
咱们自己得长心眼:盯紧基层清理、严抓找平精度、死磕瓷砖胶型号。
别信“薄贴省空间”的鬼话,重点看师傅有没有按标准干活。
毕竟家是自己住的,安全省心比啥都强。
你说是不是?